第73章 定制(1 / 2)

于昭昭有设计行业的女主光环在,轻而易举就能认识到芒果这样暂时名声未显的天才裁缝,从她的人脉网里扒拉一下,找出优秀的汉服设计师也不是难事。

看着苏诗怡悠然自得地磕着瓜子等消息,她脑子里的系统更郁闷了。系统真的搞不明白,明明它找的宿主是女配,为什么一个两个女主都变成了苏诗怡的金手指?

顾盼成了她的人形锦鲤,苏诗怡从她那里蹭好运;于昭昭给她介绍人才,将来肯定会给她赚大钱……

系统的郁闷不影响苏诗怡的快乐,于昭昭身为女主的人际关系果然强大。既有她的面子,苏诗怡本人又是肯花钱超大方的客户,很快就集齐了好几位汉服设计师。

他们先给出大致图样,本来是想让苏诗怡先挑的,但这位财大气粗的客户见一个爱一个,直接说全包了。

不仅如此,她还要追问,只有这些吗,有没有更多了?同一件衣服换个颜色也可以嘛,她没那么挑的!

设计师们:……

他们不得不解释,定做汉服不是大白菜,每一件衣服都得考虑要用什么布料,约哪位裁缝,上面的花纹是否符合客户的喜好,目前这种图案能不能找到人绣出来。

和法国的高定一样,华夏的汉服私人订制虽然是不同的概念,但也得量体裁衣,根据客户的形象气质,做一件衣服至少三个月起步,这还是她砸钱后加班加点的结果。

如果不是有于昭昭出面,想办法替她约到了著名刺绣大师们的档期,恐怕苏诗怡的这些汉服得排到几年后去。

苏诗怡还在感慨,明明是那么厉害的刺绣手艺,是华夏民族老祖宗传下来的文化,怎么就今天变成这般青黄不接的模样。

年轻一代还挑不起大梁,老一辈隐退的越来越多,因为刺绣是精细活,特别消耗人的精力。以至于她想请大师制作时,猛然发现还愿意接单的根本没几个。

金钱不是万能的,对于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苏诗怡也不好意思拿钱去砸,怕被人理解为冒犯就不好了。

“我记得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专门的组织,给他们各捐五百万吧。”

苏诗怡将这件事交给已经结束休假的凯文,“我希望它们能更好的传承下去,让更多人关心、了解这些文化瑰宝。”

她其实愿意拿出更多的钱,但那些组织并没有那么大的体量,贸然接收一笔超出他们规划能力的钱财,就不是在帮助他们,是在考验人性。

第一次捐助只是试水,如果那些组织真的有认真运用这笔钱,无论是宣传推广刺绣文化,还是作为正向激励,鼓励更多人投身刺绣行业,她都会考虑继续追投。

嗯……苏诗怡想起来了,凯文和露西的假期从前盛放女团出事后就结束了,得去处理一大摊子事。她有点愧疚,给他们涨了三成的薪水,并多发了一个月的工资作为补偿。

也许是被她这股积极撒钱的热情弄怕了,设计师们还“祸水东引”,给她推荐了另一种极具韵味的服装——旗袍,甚至连该找谁做都替她安排好了。

像这样出手大方,不随意外行指导内行的客户真的很好,如果她不要将工期催得那么急就更好了,她的单子真是让人又爱又累。

所以,赶紧将她的注意力多分一点到其他地方吧,别盯着他们的汉服制作进度瞧,他们真的在努力了!

不能再催了,除了刺绣的事情外,他们还得为了几匹丝绸抢破头,云锦、蜀锦、宋锦又金贵产量又少,要使劲浑身解数,才有机会虎口夺食。

苏诗怡确实如他们所愿,将关注点放在了新的花钱目标——不是,新的服装种类上。旗袍这个词对华夏人来说不算陌生,但有过穿着它体验的人却占比不多。

实际上,旗袍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极高,不少人将它视作华夏元素的代表,外国游客来到华夏,很多都会选择购买或定制一件旗袍,作为“到此一游”的纪念项目。

不用说,又是熟悉的推拉定制流程,苏诗怡想早点穿上旗袍的计划受限于大师们对作品精益求精的追求,一针一线缝制的东西实在快不来,慢工才能出细活。

行吧,苏诗怡总共定制了十一件。旗袍对量体裁衣的精确度要求极高,因为它太贴身了。大师们有自己的脾气,她自己报的数据只能作为绘制样式时的参考,他们非得亲自给她量,才能开始动工。

十一件里面,有七件都是传统平裁,更能体现旗袍本身的韵味感。相对比市面上更常见的改良款,这些略上年纪的大师们还是更愿意回味穿传统旗袍的风华绝代。

光看案例图样,苏诗怡也挺喜欢传统款的。流行服饰她的衣帽间里太多了,她很期待梦回民国的年代特色。

和那边商量完旗袍的事,苏诗怡又倒回去看美美的汉服样式。私人订制除了价格高以外没别的毛病,他们甚至把鞋子都给她安排上了,还给出了首饰的搭配建议。

很好,这些图样都很漂亮,她全都要拥有!

此时的苏诗怡还没意识到,她刚在破产三坑里快乐地打完滚,又来到了簪坑——而且她的爱好,比普通人贵太多了。

她的首饰间里有数不清的、真正价值连城的珍藏,但能用来搭配汉服的不多。苏诗怡搜了一圈,不禁有些失望。

因为古风装饰带有浓厚的华夏印记,基本只有国内珠宝品牌在做,国际品牌也有,但很少。而国内大家比较熟悉的黄金品牌,又都倾向于婚礼款,大部分是中式婚礼时新娘用的。

她又不是穿婚服来搭首饰,还是想要更日常风一些的。

很快,苏诗怡在小红薯上找到了一些推荐。汉服圈里富婆真的很多,性价比店铺遍地开花,高端店铺的成品也不会让人失望。

她点进某知名古风首饰店,这还是桃宝榜单宫廷首饰店铺,让苏诗怡的期待值拉高不少。里面的商品也没让她失望,看得出雕刻技术是有点水平的。

均价几千一件的首饰其实价格不低了,也算是有收藏价值,不过苏诗怡还是有点犹豫。

不是太贵,是太便宜啦,这个价位想要纯金是不可能的,详细页面介绍里果然写得清清楚楚,都是银镀金,有些更便宜的款式还是铜镀金。

行吧,还是得她自己来。

没关系,这套流程苏诗怡完全熟悉。让于昭昭找这方面稍微有点为难人了,于是她把这个任务交给万能的凯文。

发簪、发钗、步摇、花钿、华胜、抹额、耳珰、玉玦、项圈、璎珞、手镯……设计师们为她准备的参考样式足够丰富,苏诗怡也在征得他们的同意后,直接找手工制作者下了订单。

黄金当然是必不可缺的主体,珍珠还是用南洋澳白,配件和花瓣叶子都选用各色翡翠玉石,至于其他东西她也不懂,就让制作者自己看着办吧。

嗯……还是老规矩,材料这边都由她来出。黄金和珍珠还好说,她对玉石的质量要求太高了,确实价格太贵也难找,别人不可能帮她垫付。

这些首饰的工期只会比服装更长,其中还包括切割镶嵌工艺,为了最佳的成品效果,确实是一秒钟都快不了。即使是不想要苏诗怡等待的凯文,也没办法加快其中的进度。

但秘书永远是万能的秘书,他很快就想到了其他办法——

“已经开始为您筛选并收购古董首饰,顾家在全球各地的代理人也会留意各大拍卖会的动向。如果有合适可佩带的首饰流出,会在第一时间为您拍下。”

至于预算什么,是不用提的。只是超过一定数额,要问问苏诗怡是否喜欢而已,如果她喜欢,就只管拿下,她在伦敦苏富比的事迹已经充分证明过这一点。

也许同样喜欢竞买现代珠宝的人应该感到庆幸,这位大魔王的兴趣转移到华夏传统首饰了……

苏诗怡还能说什么,她只能哭笑不得地表扬凯文,做得真不错。

幸好,衣服这东西比较娇气,能被称之为古董的基本都不能再穿了。戴一戴首饰还行,要是让她穿真正的“古代服饰”,苏诗怡还是接受无能。

她一看时间,和顾朗爸爸说好的三个小时已经过去了。苏诗怡简单算了算,目前花出去的钱还没到十亿,但如果加上凯文准备用来收购古董首饰的,那指定要超标。

很好,预定花出去的钱也是钱,她可以和爸爸交差了。圆满完成任务,好耶!

虽然这个任务没有惩罚,但苏诗怡一直是个听话的好孩子,她会认真执行爸爸的每一个要求。

她发了消息过去,过了三分多钟还没收到回复,这让习惯爸爸一分钟内必回复的她不太习惯。

就算是顾朗没有看手机,但约翰秘书会提醒的,难道是在忙什么事情,被耽搁了?

她在犹豫是否要打个电话过去问问时,突然想起顾朗身在美国,而她在东海,那就是隔着十几个小时的时差?

可恶,那边已经是深夜乃至凌晨了!所以顾朗爸爸根本没有打算“三小时后验收成果”,以他的养生习性,肯定是说完这句话就去睡觉,但她还是傻乎乎地将三个小时当成界限……

苏诗怡的脑子里几乎联想到顾朗那种似笑非笑的表情,她有时候会感动于爸爸看她的眼神总是充满关爱,然而被顾朗纠正过——

是一种带有同情傻子(?)的怜爱。

苏诗怡生气了,气到脸颊鼓鼓,双手叉腰,她必须要叛逆一回。

她心想,十亿还是太少了点,她还要继续挥霍他的钱!

于是,还在帝都的韦秋导演接到了大金主……划掉划掉,是投资人苏总的电话。

苏总富婆人设不倒,张口就问他:“你那边的钱还够花吗?我听说拍电影的预算是从开机起越加越多,要不然我再追加五千万?”

韦秋:……

还要追加啊,苏总,咱们这什么情况您也该心里有数啊。好不容易有个当红爱豆的人气在这撑着,虽然粉丝不能决定票房,但至少能让他们亏得没那么惨。

您再加五千万,是生怕这部电影赚到钱吗?

要是换个导演,如果投资人主动询问,多少也得再争取点。但韦秋不同,他家几代书香门第,他本人的道德操守更是极高,而且苏诗怡还是在他一筹莫展时,唯一愿意伸出援手来投资这部由他女儿创作的原著改编,圈里几乎没人看好的电影的人。

苏诗怡对他们一家帮助很大,说是他女儿的救命恩人都不为过。她的慷慨解囊,给韦冬冬树立起了极大的信心,让她明白,其实她的作品也是有人欣赏和喜欢的。

于情于理,韦秋都不可能坑她。于是他婉拒:“苏总,咱这电影没有太复杂的场景,也不需要什么特效,五千万真的够了。”

主要是在演员片酬上省了大头,预算一下就变得特别充裕。夏高飞的团队很有诚意,开出了韦导无法拒绝的价格——

以同样的价格,想请到夏高飞这种人气的明星,基本上是做梦。这里面既有对这部电影角色人设的看好,也带着几分投桃报李的心意,电影是苏诗怡投资的嘛。

女主演这边,也有一些新生代的实力派,她们报的价格也是意想不到的低。女主角很抢手,内卷程度到有个新人演员叫宁绮文,她甚至愿意不拿片酬,还可以带投资进组,但绝对不耍大牌,不要特权,不乱改剧本。

韦秋了解了一下这人是谁,国内知名影视公司老总的女儿,难怪有这样的底气。

她可真是有眼光,一眼就看出这部电影对新人演员帮助很大。如果能演好女主,会让她的演技得到飞快地提升。

苏诗怡听完后,还不放心地追问:“真的不用吗?我听说这部电影的定位是文艺片,您是打算冲击一些奖项的,在成本上千万别小气。我有钱,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影片质量,您不用客气。”

校园题材敢拍文艺片,也就只有韦秋有这个胆子。而她的投资人苏诗怡更大胆,还真的给他投钱了,他们两个被业内称为“一个敢吹,一个敢信”。

韦秋又感动又无奈:“感谢苏总关心,我是导演,这个作品还是我女儿写的,我最重视的肯定也是影片质量,您就放心吧。”

好吧,既然导演本人都这么说,苏诗怡的砸钱升级计划失败了。她又和韦导闲聊几句,然后就挂断电话,想想看还有哪些产业需要追加投资。

而电话另一边的韦导,还在犹豫这几个女演员该选谁的问题。

他刚才倒是和苏诗怡提了一嘴,而这位电影界最欢迎的投资人充分贯彻了她“钱多事少”的原则,表示一切由导演做主就好,不要有压力。

大胆地选,不用怕拒绝了哪位会得罪人——反正这些人里大部分都是冲着讨好她来的。

尽管苏诗怡表示真的不差钱,但从性价比的考虑上,肯定是新人演员宁绮文最划算。不能真的不给她片酬,苏总的投资也够多,而且多一个投资人就多一分麻烦,但即使是这样,给新人演员开的价格也足够优惠,就算是她老爹也挑不出毛病来。

从试镜的结果来看,宁绮文排第二,还有一位圈内公认的,已经有好几部文艺片电影经验的女演员排在她之前。

韦导能够看出来,宁绮文非常有天赋,假以时日肯定能有一番大成就,但现在的她还略显青涩。如果让她担任这部电影最重要的女主角,她目前的能力真的足以胜任吗?

他还在反复犹豫,女儿韦冬冬在此时凑了过来。

试镜现场都是有录像的,供导演事后反复对比演员们的表现,韦冬冬就在看录像。来试镜的其他演员的表演,她只看了几十秒就切下一段,只有在宁绮文和实力派女演员两人的视频里,她完完整整地看了下来。

这是原作中非常经典,也是让韦冬冬这个作者被骂的最惨的一段情节:

高考提前批的录取通知出来后,女主角特别高兴,当场就买了一张飞机票,连行李都没收拾,就这样去往帝都。她想去找男主报喜,很开心能和他做校友了,却在校园里远远地看到男主和女朋友走在一起。

原作的描写只到这一幕,场景再次切换时,女主角已经回到了家里。而试镜演员们需要表演的,就是中略过的,属于女主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