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科幻小说 > 紫罗兰与自由法国 > 第二章 “度假之旅”(1)

第二章 “度假之旅”(1)(1 / 2)

带领一群参谋做登陆计划?德内尔确实不太会搞这个,不过好在别人也都不会,毕竟人类历史上还从来不曾有过任何一场规模能与这场正在酝酿的战役相提并论的登陆战。

能供德内尔和美国的参谋们勉强用作参考的战例,只有上次大战的达达尼尔海峡战役(战役之初登陆部队有七万五千人),这样看来,他们似乎应当寻求英国人的帮助——他们确实这么干了,但英国人的回应却略显敷衍,他们派一个中尉送来了那场战役的全部资料,然后就没了。

美国远征军的参谋起初很不高兴,认为英国人故意拖延。英国人也确实有拖延的理由,毕竟加里波利灾难的主要制造者之一如今正坐在唐宁街的办公室里发号施令。不过随着德内尔和参谋们研究了一番英国人送来的资料,才发现英国人的敷衍不止来自于为尊者讳,还来自于加里波利之战的所造成的惨痛教训。

但是在德内尔看来,加里波利之战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登陆后无法突破敌人的纵深防线。但这一原因与登陆毫无关系,而无法突破防线在上次大战算不上什么意外(突破了才是意外好吧)。并不能说,加里波利之战失败了,登陆法国也前途悲观。

更何况加里波利战役第一阶段,也就是达达尼尔海峡登陆战役其实是成功了的。

经过德内尔的解释,美军的参谋们终于放下疑虑,真正承认了登陆成功的可行性。于是在美国海军参谋的帮助下,临时充当美国远征军作战处处长的德内尔在7月1日向刚刚回到司令部的艾森豪威尔提交了两个草案,一个是在1943年夏天登陆的方案,另一个是在1944年夏天登陆的方案。

两个方案都需要海量的空中力量做后盾,而在陆军方面,前者需要40个师(包括5个装甲师),后者需要50个师(包括8个装甲师)。

艾森豪威尔对登陆部队规模之庞大早有预计,因此并无惊讶之情,唯一令他不满的是登陆的时间:“为什么两个方案相隔一年呢?在我看来,43年夏天有些太早,44年夏天却又太晚了。”

“这是由自然因素决定的。”德内尔为艾森豪威尔解释道,“大西洋一到秋冬世界海况会急剧恶化,岸边风高浪急,无论是登陆艇靠岸还是后续物资卸货都会变得极为困难。如果缺乏补给,登陆部队,特别是装甲部队将很难突破德军的纵深防御。”

“这确实是个大麻烦。”艾森豪威尔略一点头,又开始咨询德内尔,“你认为地中海登陆怎么样?”

“在法国地中海沿线登陆吗”

“不只是法国,还有巴尔干和意大利。”

“可以发起登陆,但不应该以那里为重点方向。”德内尔毫不犹豫地回答。

“理由呢?”

“后勤。”德内尔指了指两个草案,对艾森豪威尔说道,“40个师以上的大兵团对后勤的需求极为庞大,地中海缺乏这样一个基地,能容纳这么多人的出发基地都离登陆点太远,离得近的又容纳不了这么多人。两个条件都具备的,比如撒丁岛,现在又不在我们的控制之下。总之,没有比不列颠更好的登陆出发点了。”

“但是英国人现在非常抗拒登陆法国。”

其中的原因二人也能猜到:英国人现在是真被德国佬打出心理阴影了,英国第八集团军近四十万人(还都是英国人眼中的精锐)被德国非洲军团十来万人堵在埃及,揍得几乎没有还手之力,加扎拉战役中唯一战果稳压德国一头的部队还是法军。

尽管为了挽回面子,丘吉尔在国会中把隆美尔吹出了话,好像对方是当世军神一般。但平心而论,德军将领中并不十分缺乏和隆美尔一样优秀的,更不缺乏比隆美尔差不太多的。如果一个隆美尔加十万德军都让英国佬难以支持,再来四十万德军怎么办?

英国陆军现在真是被打出恐德症了,而美国又确实挑不起大梁,所以除非英军能在未来一年内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战斗力上几个台阶;同时再打几个翻身仗,彻底破除畏德心理,否则就只能等美国军队慢慢成长起来。

“重振士气很难吗?”艾森豪威尔确实不太懂这类事情,自他从军以来,还从来没有出现部下被打得畏敌如虎的事。

“重振士气关键在打赢。”德内尔回答道,“打赢,就不难,打不赢,就难。”

艾森豪威尔略一思考就察觉出了不对:“因为士气低落所以打不赢,重振士气又需要打赢——这不是个悖论吗?”

面对这个问题,德内尔仿佛浑身上下都散发着自信:“在我看来,这个世界上很少有用心训练却仍不堪一用的士兵。只要重新训练部队,然后经过周密准备,在战场一隅以众击寡,取得几个漂亮的战术胜利绝非什么难事。这样一来,士气自然就恢复了。”

“我应该把你推荐给蒙哥马利将军吗?”

“让我上前线,我求之不得。”

“我可舍不得把你放走。”艾森豪威尔笑了笑,“你和我们的参谋长克拉克准将一块制定登陆北非的计划。既然英国佬搞不定北非,咱们就帮他一把,要是他们实在烂泥扶不上墙,咱们就重点武装北非的法国人。”

“我可以保证,朱阿夫兵绝对值得信任。”

“那样最好不过,下午好好休息吧,克拉克今天才到索尔兹伯里,明天上午才能来伦敦。”

“好。”

“哦,对了。”艾森豪威尔又问道,“我们近期会向苏联提供一批物资,法国现在在苏联有志愿者吧,他们特别需要什么吗?”

面对艾森豪威尔的好意,德内尔只能无奈拒绝:“不需要什么,其实现在自由法国在苏联只有一个战斗人员。”

“谁呀?”

“我儿子。”